今日敦煌

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生态保护不能留“隐秘的角落” | 人民锐见

发布日期:2021-01-23 13:03:24
日前,有媒体报道,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缘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以下简称阳关林场),在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在我国八大沙漠中流动性排名第一的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约4米速度整体向东南扩展,正在直逼敦煌。

 
事情一经披露,引来各方关注。就此,敦煌市成立工作专班,表示对相关问题开展调查;甘肃省也成立由副省长带队的调查组,会同酒泉市、敦煌市开展调查核实。调查组表示,将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如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查严办。当地没回避问题,全面开展调查核实,值得肯定。事实究竟如何、情况有多严重、责任如何归咎,全社会也期待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回应。
 

微信图片_20210123130024.jpg

▲被砍伐的林地大多已完成起垄和整架,用于葡萄种植。记者 李金红 摄@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阳关林场作为敦煌的防沙阻沙绿色屏障,有“守敦煌先守阳关”的说法,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被砍伐毁坏林地,多被用来种植耗水量大、需频繁扰动地表土层的葡萄。来自阳关林场的资料称,目前葡萄生产已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这是不是典型的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呢?倘若是“人进—绿退—沙进”,倘若万亩防护林变为“绿色荒漠”,那无疑是土地之伤、生态之痛。不得不说,即便获得短期利益,也将化为黄沙。
 
荒漠化地区,砍树容易,植树难。但树木从来不能随意被砍伐,更何况是国有林场。我们需要追问:大面积的公益林场砍伐后引进经济作物,审批流程是如何通过的?从砍伐到种植,公益林变葡萄园,很难“神不知,鬼不觉”,那么“消失的林场”何以成为“隐蔽的角落”?如果林场强化公益林标识,如果林业部门严格审批采伐资质,如果……那么今天,老百姓就不会发出“过去为林子流汗,现在为林子流泪”的感叹。林木棵棵失去,恰是因为责任层层失守。这警醒人们,守土要有责、守土须尽责,不能让从“沙老虎”口中抢来的林地半路夭折。
 
祁连山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旧貌犹在眼前,有关领导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的教训何其深刻;八步沙六老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治沙场景感人肺腑,那些“治沙,第一个顶上去”的群众何其崇高。一正一反的对比表明,生态保护凝结多少人的锲而不舍、牺牲奉献,破坏起来往往却是弹指之间、摧枯拉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只有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即使是有需求的产能也要关停”。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阳关林场的公益林遭遇“剃头式”砍伐,对各地来说也是警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一事,我们期待调查结果,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代价;希望警钟长鸣,让短视利己主义者放弃侥幸;呼吁齐心行动,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真正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