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画派

1000年前的“沉浸式”设计,从现实敦煌石窟进入到精神的清凉圣境

发布日期:2023-11-02 17:20:46

1698836046127848.png

1698836268314653.png

文殊图像的演化,其实就是不断增强现实感的过程。

如果说,乘云的文殊骑狮化现图,让人见识“神迹”瞬间。五台山文殊化现图,提供了全景虚拟范本。那莫高窟第61窟即可被视为五台山的微型复制,沉浸式体验登山遇菩萨,将这种“现实感”推向新的高度

61窟有两个“最”


1698836569476142.png

敦煌通过文殊堂的设计建造,弥补当地人无法亲自前往五台山朝圣的遗憾,希望能够就近朝拜圣地,将自己及有情众生纳入文殊清凉境的庇佑下,积资净障碍,获得解脱。

而今虽然交通便利,但困于工作的人们,利用数字媒体,在电脑前赛博朝圣。用3D建模/仿供养人服饰妆容等方式,在自媒体平台上,以新一代的方式沉浸式体验。

#什么是“沉浸式”体验?

是指通过环境渲染、场景塑造、内容IP等,使受众在与现实世界存在有限边界的物理空间进行互动性体验的项目,最终达到实现忘我,忘乎时间的“心流”的状态。

1698836745567703.png

下面进入实例
今天文章大部分采用数字敦煌里
61窟的截图来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用电脑进入网站自行体验
当然能去现场感受更直观
#01在甬道中消灾除障走向菩萨

进入石窟观者需要先通过长达9.25 米的甬道↓

1698836982746850.png

红圈内的中心文殊像已不在甬道左右两壁绘有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一铺表现出巡,一铺表现回归。以云气和二十八星宿、十二宫相配,展现了炽盛光佛率日、月、星辰等诸星神宿圣众游空巡行的盛大场面。

1698837065932959.png

炽盛光佛出行图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 西夏

1698837214628684.png

两边壁画中都出现了十位地方僧团的大德高僧迎送除不祥、灭灾障的炽盛光佛。
通过构图使得“神佛”的降临与供养人共同出现,打通了神与人之间的空间界限。
而文殊菩萨常作为炽盛光佛消灾的奉行者,或与炽盛光佛一道完成消灾除障的任务。
虽然甬道的壁画属于西夏时期重绘,比里面文殊堂时期晚。具体绘制意图尚待考证。
我从今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场景,倒是有种先在甬道里经由炽盛光佛消灾除障,身心安定,再往前登上五台山朝圣之路,保佑一路平安顺遂,得见文殊化现。出来时也受到佛佑,前路安稳。

1698837310272209.png

中心佛坦的文殊像已不在

甬道正对着的是中心神坛,塑像已俱毁。应该设立的是文殊菩萨及眷属塑像。
我们可以想象,在甬道里慢慢往前走,文殊骑狮像在眼前逐渐放大清晰,迈入石窟那一刻,恰如直面文殊现身的场景。

#02特定时空逻辑 海量内容细节

进入61窟内,面对佛坛环视四周的景象↓

1698837608317623.png

佛坛上的背屏连接天顶
背屏后是满墙五台山图
左右两边各绘5铺大乘经变天顶满绘千佛,四角分绘四大天王藻井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
越往里光线越暗远非数字图像这般明晰
顺时针/逆时针绕过中央坛
观者将随着壁画中进香道上的朝山客进入圣山巡礼各个寺院、台顶,仿佛身入其境直到重新回到口处

#03南北两壁经变画、供养人、佛传

南北两壁各有五铺大型经变画(下拉图片查看说明)↓

1698837827687382.png

南壁内容

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五铺大型经变。
自西向东依次绘有楞伽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和报恩经变。

1698837922184984.png

女性供养人像经变下方前部分东起依次绘女性供养人17身,其中东起第四身供养人题名“施主敕授浔阳郡夫人翟氏一心供养”;

1698838043831220.png

屏风画佛传故事下方后部绘9扇屏风画佛传故事,每扇屏风画表现多个情节。
东起第一扇“云童子求师”等、第二扇“云童子受布施”等、第三扇“云童子以鹿皮衣布于地”等、第四扇“燃灯佛授记云童子”等、第五扇“刹帝利为王种”等、第六“仙人滴血出童男童女”等、第七“菩萨入胎”等、第八“摩耶欲回提婆诃城”等、第九“太子树下诞生”等。

1698838139722602.png

北壁内容
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五铺大型经变。
自西向东依次绘有密严经变、天请问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
其中《华严经变》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佛于“七处九会”说法的场景,下部分表现“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每一处内容皆有详细的榜题说明。

1698838226691408.png

《华严经变》

女性供养人像

下部分东起依次绘女性供养人16身

1698838332585284.png

屏风画佛传故事屏风画佛传故事9扇。
佛传故事画西起第一扇“夜半逾城”等、第二扇“太子剃发出家”等、第三扇“车匿回城”等、第四扇“乳靡供奉”等、第五扇“树下降魔”等、第六“初转法轮”等、第七“度脱人、天”等、第八“树下涅槃”等、第九“供养舍利”等。

1698838455435629.png

#04西壁《五台山图》

西壁则是一巨幅五台山图(13.45米×3.42米)
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

1698838665655291.png

61窟进深超过20米,这铺《五台山图》位于整座石窟不见日光的最深处,还与主室中央佛坛的巨大背屏挨得很近,只给观看的人留下一个一米多宽的过道。

需要借助火把或灯烛才能看清。

1698838766433886.png

站在过道里紧贴着墙,仰望这幅高3米多、长13米的巨幅壁画时,永远只能在手电光下看到一个微小的局部。

就像真的在唐代佛教圣地五台山及周边方圆五百里山川里神游一样。

1698838896825848.png

五台山图细节

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耸峙,萦回千里的境界及五台山周围数百里的山川景色。

如:朝拜中台文殊大殿的两条大道,途中山峦起伏,道路纵横,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

1698838973391879.png

西壁—五台山图之官人骑马登山
以及道路途中百姓割草、饮蓄、推磨、舂米、开设客舍及店铺等现实生活情景。

1698839122527010.png

太原新店

用写实的手法让人物在图中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山城,拜寺塔,到处都有人物的活动,把艺术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1698839298463912.png

金佛头云中现

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物绘于一壁,远观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是真实生活的情景,故这福图不仅是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丰富的古代建筑图样、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图。

1698839424551415.png

菩萨一千二百五十现

1698839509340719.png

(五台山)中台之顶。龙宫兰若,游台岭,应圣院,金龙中现,雪峰寺,林青庵,竹林寺,楞严庵,苦禅庵

image.png

大圣文殊真身殿

1698839695271172.png

万菩萨楼

图中绘制的朝圣线路和图中信众的身影,指引了观看方向和顺序,观者举着光源,相当于自备追光灯,手动调焦聚焦,让整个观看过程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气氛。

《五台山图》的绘制视角非常巧妙,是有意设计导引,并非一个视角,而是逐步抬高。画面上部绘制的佛国世界呈平视视角,各大菩萨/罗汉乘祥云而至,香烟缭绕。画面中部五台山的实景和道路,则是鸟瞰式的俯视视角。文殊灵验化现也基本集中在画面中上部分,画面越下越接近现实世界。

1698840480893944.png

想象一下,你站在这一整面墙的图案面前,眼睛平视前方时,就像飞翔在空中看向大地众生,慢慢抬眼,看见罗汉菩萨飘然而至,再仰头,如站文殊真身殿台阶下,菩萨塑像就在殿中,你已身处文殊菩萨的清凉圣境。

1698840540388802.png

仰起头,诸佛似俯身与你四目对望。身后直通穹顶的背屏投下的阴影把你笼罩其中国,你转过身,巨大的“手把袈裟”的凉州瑞像大佛现身眼前。

《五台山图》的构图并没有完全按照实际地理空间来绘制,而是带着指向性和空间预设。

整幅图以台中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看效果一样,即是起点也是终点,即是进山路,也是出山路。

途中用现实的地理空间和巡礼路径,即起到引导观者视角焦点推移,模拟朝山进香的路径,另一方面,作为神圣引导图像,便于信中观想修心,身临其境,用视线带动心理,从现实山景进入到精神的清凉圣境。

#05三壁下方佛传故事画↓

1698840631906991.png

此窟的佛传故事画是我国

一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缩影

也是现今世界上

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情节最完整

的佛传故事壁画

1698840687819124.png

每扇屏风上的画面情节不等,少则两个画面,多则八个画面,一般都在四,五个画面,共128个画面。
此佛传故事画主要依据隋代天竺三藏阁那崛乡译《佛本行集经》绘制的,同时也参考揉合了其他佛传经典故事情节。
故事从释迦的先祖云童子授记到释迦涅槃,八王分舍利建塔结束。佛传故事画包括了摩耶夫人梦感受胎、释迦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出游四门、夜半逾城、辞别爱马、树下成道等场面。

1698886737490365.png

1698886817254973.png

莫高窟第61窟(五代)西壁佛传故事画中屏风画第21扇,绘有《悉达多太子弈棋图》

1698887344959713.png

五代 《太子习武》 

莫高窟第61窟 西壁屏风画南起第6扇

#06入口处供养人像

入口处壁画下半部分为

供养人图像

和上面提到的佛传连屏画成对称分布↓

1698887478831132.png

1698887514341619.png

1698887551566160.png

由于营造石窟“每窟动计费税百万”,敦煌多数洞窟画有开窟者及其相关人物的形象,即供养人像,以突显其显赫地位和供养功德。人物旁边题有供养人的名字,少数是“真容”像,多数只是象征性的人像。61窟供养人像现存题名中带“故”字的多达16人,全窟供养人实是家族存亡人的“合影”。

1698887653689028.jpg

供养人像

供养人画像画的衣饰华丽、气派非凡,显示出高门贵族的雍容华贵。反映了敦煌五代、宋代汉族、回鹘、于阗等民族贵族妇女服饰的华丽风尚。

1698887918993113.jpg1698887985476033.png

第61窟东壁、南壁、北壁的供养人像列中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主要是按长幼辈分排列的,先是曹元忠的母辈(母亲、姨),之后是平辈(姊、嫂),再后是晚辈(女、侄女、外甥女、儿媳妇、外甥媳妇)但也有打破辈分的情形,如东壁甬道南侧第一位是曹议金夫人回鹘天公主,第二位是曹元忠嫁为甘州回鹘可汗夫人的姐姐,第三位是曹元忠嫁为于阗皇后的姐姐,曹元忠的生母广平宋氏却被排在第四位。

东壁北侧,排在前列的是3位曹元忠长辈的姨,又是出家的比丘尼,接着是3位曹元忠外甥辈的甘州回鹘可汗公主,1位儿媳妇辈的于阗国公主,之后才是长辈的故伯母、故母和2位故姑。

由此更可见此窟创建者、重绘者在供养人像列的排序上都是有意识地以政治上的尊卑位序打破年龄上的长幼位序。这里以政治上地位的尊卑位序打破年龄上的长幼位序的现象,其实质是反映了曹氏归义军政权的外交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甘州回鹘、于阗的态度:尊崇、礼敬。

#07南北两壁经变画、供养人、佛传
东壁有维摩诘经变画↓

1698888108669458.png

东壁壁画分上下段两部分,上段绘大型维摩诘经变一铺。

画面以“品字形”排列,门上方绘佛国品,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分别位于门两侧。↓

1698888189583527.png

北侧画面以维摩诘为中心,维摩居方丈,方丈后方众菩萨前来听法,方丈下方是各国各族王子均来问疾。画面右中部是见阿佛品中的情节。画面左下方是方便品中的情节。↓

1698888260676794.png

门南侧绘文殊问病,画面以文殊菩萨为中心,文殊坐宝台,中国帝王大臣、各族首领前来探望。下

1698888327410538.png

#08窟顶华盖式藻井、千佛

主室窟顶绘巨大的华盖式藻井↓

1698888424759183.png

中心为五莲团龙鹦鹉,井心四周为联珠纹、回纹、团花、双凤双麒麟纹饰,最外圈为缨络垂幔。

1698888496695059.png

四披中心绘说法图 周围满绘千佛↓

1698888593422936.png

#09窟顶四角华盖式藻井、千佛

窟顶四角各有一圆拱形凹壁,内分绘四大天王。↓

1698888681343553.png

顶东南角绘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大部毁),西南角绘南方毗琉璃天王,西北角绘西方毗楼博叉天王,东北角绘北方毗沙门天王。

第61窟的出现,满足了过去希望远在代州的五台山能够近在咫尺的冀求,将整座山具体而微地复制于石窟空间中,藉由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的中介,在虚拟的图像、石窟空间中经历朝山进香的过程,获得福报。
沉浸式效果:

摒弃杂念,专注感知(被石窟内容吸引,将自己投入到画面场景里,宛如真实经历)对时间的错觉(因极度专注,在体验中将时间认知拉长或缩短。如“一眼万年”“不觉天色已黑”)体验即目标(目标即体验本身。进入石窟的目标是朝拜空间中央的文殊菩萨,而观看解读石窟上的壁画,就是在认知和相信菩萨的存在,达成心诚则灵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