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学

“画中有话”—— 追寻佛陀足迹的人

发布日期:2020-04-19 14:42:14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佛一生有过很多弟子,分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法华经》中称其为“四部众”。这些人不同于佛教中的其他人物,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真实存在过,像民间信仰较广的“十六罗汉”、“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即属这其中的一部分。史料记载,佛祖释迦在菩提迦耶悟道成佛后,于鹿野苑为追随自己的憍陈如等五位侍从讲经说法,史称“初转法轮”,事件中聆听佛法的五位侍从可谓是佛教中最早的弟子了。但事实上,佛教中最有名的还要数佛陀的“十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即为这其中的二位。

莫高窟的第419窟中,保存有一组精美的隋朝(公元581-618年)彩塑,由于其造型和色彩均未经过后代重修,堪称同时期作品中的典范。隋朝的塑像较之前代,内容上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菩萨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弟子像的个性也更加鲜明。布局上一改北朝时塑像置于龛外两侧的表现方式,而将弟子、菩萨像均挪入了龛内,为迎合这一变化,隋朝还特意创造了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龛型结构的双层龛。

1.jpg

莫高窟 第419窟 西壁 群塑


主尊释迦的左侧矗立着迦叶像。迦叶,全称“摩诃迦叶”,意为“大迦叶”。他居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首,因清心寡欲,苦修“头陀”,故称“头陀第一”。敦煌石窟中现存的迦叶塑像始于北周而终于宋,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其造型也是不拘一格,或为枯瘦、乐观的梵僧装束,或为面丰、坚毅的汉僧打扮,浑身散发出世故、豁达的内在气质。

第419窟的迦叶像便是一尊典型的梵僧形象,面形方正,皱纹满布,嘴唇干瘪,牙齿稀疏,鼻翼两侧肌肉松弛,犀利目光深陷脸颊。他肩披袈裟,足蹬短靴,一手托钵,一手握拳,恭敬的立于释迦牟尼身旁。身上的锁骨、肋骨根根分明,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着人物的内在精神。

阿难,全称“阿难陀”,有欢喜、喜庆之意。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因侍佛二十五年,常闻佛法,博学强记,故在弟子中被称作“多闻第一”。由于他与迦叶常以对称之姿分立于释迦两侧,故敦煌石窟中保存的阿难像也是始于北周而止于宋。隋朝的阿难多为头大身小、眼圆嘴细、温顺虔敬、聆听佛法的孩童或少年形象,身上洋溢着聪敏、俊秀的青春气息。

此窟的阿难像眉额舒朗,神态沉静,两眼凝视,似有所思。外服袈裟,内穿系带式僧祇支,脚踩方头履,双手轻捧莲花,似孩童喜得心爱之物一般而倍加呵护。整个形象稚气未脱,与对面的老迦叶从神情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2.jpg

阿难像

3.jpg

迦叶像


隋朝石窟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出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短短的三十七年间,在敦煌石窟中营造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彩塑,且手法多样、风格不一,如迦叶像就包含有汉像、胡像、扁像、切面像等多种造型。可见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正在经历各类佛教人物范式养成和向新民族风格转型的探索阶段,并在敦煌石窟艺术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